「皮革的盡頭」
聯繫著原材料和成品市場的是極複雜的全球供應鏈。中國皮革廠提出了一個對皮革業未來的假設 – 只要其中一環(例如牛二層)供應不足,供應鏈就會完全斷裂,這情況只要發生一兩次,整個網絡就會崩塌,結果就是「皮革的盡頭」。
業界近幾年的表現平平無奇,只看到輕微的改善。悲觀的論點,來自長遠而言中國已迅速地由生産國轉變成消費國,加上當地生産成本上升和勞動力短缺,對所有使用皮革的行業都帶來影響。鞋廠因此轉移到海外,以爭取比較低的生産成本,另外基於環保,有皮革廠倒閉或遷移到其他地方,干擾了某些製革區域的運作。雖然中國皮革協會預計今年下半年情况會有改善,但目前已經導致中國皮革生産量放緩。中國皮革協會表示:「在2018年,銷量、收益、盈利和出口量將維持個位數字的低增長。」
有言論指,其實皮鞋生産量有輕微上升,但出口量比以往少,更多的是內銷。這證實了中國皮革協會相對樂觀的預測,他們在正改善的全球經濟和增長的人口中看到了新的機遇,當中包括放棄控制人口的中國。
但這樣的樂觀看法跟展商觀點並不吻合。不少鞋商轉移陣地到海外,但他們當中更多的已改用人造物料,而且沒有迹象顯示會再用皮革。多次有評論說中國國際皮革展的皮革區正在縮小,人造物料區卻越來越大。隨著編織鞋面的出現,皮革失去市場占有率的問題變得更複雜。這種先進的製造方式似乎能應用在更廣的層面,而不只是運動鞋。皮革面對新世代的工程鞋面科技,顯得束手無策。
當鞋和服裝成爲大家目前主要的憂慮時,家具和汽車革的前景也令業界擔憂,尤其年輕消費群似乎更偏好人造物料,或至少滿意人造物料的表現。